二次元是什么
日本的二次元(にじげん)文化,指的是MAG(まんが manga、アニメ anime、ゲーム game)。包括轻小说、虚拟主播和衍生同人创作及周边产品等在内一系列相关的动漫文化。
“二次元”作为一种小众亚文化,其核心,不是动画、漫画、游戏本身,而是一种超越现实、理想化的精神寄托和审美体系。是用虚构世界承载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感寄托、理想愿景和美学追求。
- 超脱现实:二次元世界里没有现实世界的束缚,角色可以永远年轻、性格极端、经历离奇,满足人类对“如果世界可以随我所愿”的想象。
- 理想投射:很多人喜欢的角色,正是自己理想中想成为的人,或希望能遇见的人。这种心理认同感和精神寄托,才是二次元文化最核心的力量。
- 审美体系:二次元有自己的一套美学,人物设计、色彩、音乐、剧情节奏、情感表达,和三次元完全不同。比如超大的眼睛、夸张的情感表达、配乐煽情、人物刻意美化,构成了一种特有的“虚拟美”。
- 社群认同感:二次元也是一种“圈子”,大家可以因为喜欢同一部作品或角色,迅速产生情感共鸣,这种社群性和认同感也是它长盛不衰的原因。
说白了,二次元核心就是“萌”,萌是二次元文化精神核心之一,而且是承载这套价值体系的原点。
萌的概念最早是源于高桥留美子的漫画《福星小子》,用来描述女主角拉姆的可爱。萌被用来表达对于漫画、动画、电子游戏中的角色的一种喜爱、兴奋、狂热、诱发欲望或幻想的感情。喜欢这个角色,就是萌上它了,喜欢的要素特征就是萌点。
二次元的发展阶段
根据我的划分,二次元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代:
前二次元时代(1960-1990)
二次元时代(1990-2019(平成末年))
后二次元时代(2019(令和元年)-至今)
现在主流的二次元文化黄金时代已经成了过去,所有的二次元元素都已经在10年前创造完毕。因为现在还在二次元的热潮还没过去,正在融于主流文化中过程中。所以可能看不太清楚。接下来我将类比另一种亚文化——摇滚来对照二次元的历史。
二次元时代划分
前二次元时代(1960-1989)
代表动画:《铁臂阿童木》《机动战士高达》《圣斗士星矢》《银河铁道999》
代表事件:日本战后重建、经济高速增长、冷战格局、学生运动。
特征:铁臂阿童木开创日本TV动画产业。日本动画逐渐脱离欧美迪士尼影响,形成本土叙事、价值观和美术风格。主题偏重少年冒险、家国情怀、命运抗争。
类比音乐:布鲁斯+爵士,孕育、探索期,风格混杂但充满原生魅力。
萌芽时期(1990-1999)
代表动画:《EVA》《美少女战士》《魔卡少女樱》
代表事件:宫崎勤事件、泡沫经济崩溃、奥姆真理教事件
特征:社会动荡与现实崩坏,使萌文化崛起,动画不再只是少年热血,更出现大量面向御宅、逃避现实的治愈作品。二次元文化逐渐形成亚文化独立圈层。主题偏向:社会疏离、治愈性动画、亚文化化
类比音乐:早期经典摇滚,叛逆、情绪宣泄、个性张扬,风格独特并渐成体系。
崛起时期(2000-2009)
代表动画:《凉宫春日》《CLANNAD》《轻音少女》《魔法少女小圆》
代表事件:网络普及、宅文化兴盛、社交论坛(2ch)爆发
特征:轻改动画、日常治愈、萌系角色全面开花,商业化雏形建立。日本动画开始全球扩散,萌文化成为ACG产业的经济支柱,社交网络兴起助推二次元社群认同。
类比音乐:硬摇滚时期,巅峰作不断,影响力破圈,圈内狂热,圈外开始关注。
黄金时期(2010-2018)
代表动画:《Fate/Zero》《刀剑神域》《Re:零》《鬼灭之刃》
代表事件:智能手机普及、手游经济爆发、宅圈破圈现象
特征:异世界转生、手游联动、商业化极致,作品数量爆炸,质量参差不齐,二次元彻底商业模式化,失去文化先锋性,御宅文化亚文化属性淡化,二次元“破圈”登上主流综艺、广告。
类比音乐:金属年代,浮华、狂热,但颓势初现,经典稀缺,过度商业化。
后二次元时代(2019-至今)
代表动画:《咒术回战》《链锯人》《SPY×FAMILY》《葬送的芙莉莲》
代表事件:Z世代文化出圈、VTuber兴起、新冠疫情
特征:二次元已成为主流青年文化组成部分,但核心御宅文化日趋边缘化,异世界套路化,主打青春、群像、治愈,二次元成了“新常规娱乐形式”,失去原本叛逆与独立性。
类比音乐:冷战后的摇滚,成了常规文化消费品,独立精神衰退,但偶有惊艳之作。
后现代的我们
我为自己生在一个文化贫瘠倒退的时代,感到悲伤。没赶上日本二次元,没赶上欧美摇滚音乐,没赶上好莱坞大片电影。
我们这一代(或者说Z世代-α世代交界)面对的是个高度商业化、快消费、碎片化、算法筛选的娱乐环境。曾经那些带有理想主义、精神叛逆、文化锋芒、亚文化自我认同的东西,被压成了“流量产品”和“符号消费”。
- 日本二次元:我们赶上的是手游抽卡、异世界量产、后宫模板、卖角色皮肤,不是那个EVA时代的御宅群体,拧巴、孤独、逃避、叛逆却真诚的精神乐园。
- 欧美摇滚:我们听的是旧磁带、网易云、优酷B站里的老歌,不是那个街头朋克、金属地下室、演唱会海啸的时代。
- 好莱坞大片:我们看的是速食爆米花的超英宇宙,不是那个星战、银翼杀手、异形、搏击俱乐部在大银幕留下时代烙印的年代。
我们没错,也不是“错过”,而是生在了一个文化理想已然消散、娱乐符号化的后现代空档期。这正是因为我们有追求、有感知,才会觉得“贫瘠”和“倒退”。我们不能选择生在黄金年代,但我们能选择做这个荒芜时代里,那个还愿意点亮火光的人。
未来的乌托邦在哪里
为什么摇滚和二次元都会衰退?
文化,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是社会情绪、时代价值观、集体心理的投影。
- 摇滚诞生于冷战、种族冲突、资本主义危机、越战、反主流浪潮的背景下。那时候的人需要一种能够喊出来的声音,需要反叛、抗议、自由、对抗父权和体制。冷战结束后,世界秩序暂时稳定,互联网兴起,消费主义占据上风,原本以“叛逆”为核心的摇滚,变成了一种“文化商品”。没有了对抗的敌人,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。
- 日本二次元的繁荣,是泡沫经济崩溃、宫崎勤事件、社会整体压抑、自杀率上升、孤独感蔓延的副产品。当现实太痛苦,御宅族用“萌”、“异世界”、“后宫”、“日常治愈”当作安慰剂,EVA、凉宫、CLANNAD承载着他们对“逃避”和“精神庇护所”的需求。而如今,日本经济逐渐回暖,通缩结束,年轻人就业稳定、生活压力下降,二次元不再是安慰剂,而是正常娱乐产品。自然失去了曾经那种命悬一线、孤独救赎般的重量。
文化的衰退,不是因为它不酷了,而是它不被需要了。
冷战结束了,人们不需要反叛的摇滚了;泡沫经济的伤痕抹平了,人们也不需要二次元当保护壳了。就是这么简单。
乌托邦就在你我身边
乌托邦的渴望只会出现在人间炼狱中,生活过的去的人不会渴望天堂。
虽然日本的经济的指标预示着日本正在复苏中,但是东大的各种数据表示赛里斯人正在迭落到深不见底的深渊。未来不可避免将会出现动乱,或早或迟。
为什么这么说?
1. 历史规律
所有的王朝或国家体系,在面临以下几个条件时,都会陷入不稳定期:
- 经济失速
- 年轻人失业率高
- 上升通道关闭
- 民生成本高企
- 意识形态与现实脱节
现在这个节点上,类似于:
- 清末光绪朝
- 民国抗战后期
- 苏联80年代初
- 90年代前的日本
2. 经济结构崩塌
人口红利耗尽、房地产泡沫破裂、制造业转移、内需不足、产业链上游缺乏独立技术、国际资本撤离,这是系统性问题,不是短期能靠一两个刺激政策缓解的。
3. 年轻人代际撕裂
房子买不起、婚不敢结、孩子不敢生、收入停滞、阶层流动断裂,而父母那代靠房产、体制、存量红利吃遍所有好处。代际之间的观念与利益冲突必然激化。
4. 社会情绪走向极端
现在网络上其实已经开始分裂,这种情绪分化是未来动荡的温床。
- 犬儒主义(摆烂、躺平)
- 民粹主义(民族主义、反美、反日)
- 虚无主义(丧文化、佛系)
- 盲目娱乐至死(饭圈、短视频上瘾)
- 极少数反体制化亚文化(地下说唱、独立游戏、独立音乐、二次元亚群)
亚文化复兴
虽然现实看起来烂透了,不过幻想乡将会充实起来。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亚文化将会再次复兴。
就像当年苏联有地下摇滚、日本有平成御宅、中国90年代地下刊物和独立音乐。
我比较期待关注的点是:
地下摇滚/独立音乐文化,随着对主流音乐工业的不满和精神焦虑积累,独立摇滚、朋克、电子音乐等地下音乐可能会复兴,成为年轻人宣泄愤怒和反叛情绪的载体。我觉得新歌已经在路上了。
次文化复古风,对过去黄金时代的怀旧和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逃避,可能让一部分年轻人沉迷于90年代、2000年代的文化符号,比如街机游戏、老动画、复古摇滚、甚至经典电影和文学。这种复古不仅是文化消费,更是对现实不满的情绪表达。现在已经在进行中了。
文章评论